行业动态
小乌鸡“孵”出富民大产业
发布人:朱正、郑周贇、曾风 发表日期:2024-10-28 10:57:54 来源:中国江西新闻网
一只只鸡悠然自得地漫步于林间觅食、嬉戏,它们身披洁白丝绒、头戴紫红凤冠,宛如大自然中优雅的“精灵”……在泰和县澄江镇桥头村林下草地里,眼前所见正是著名的泰和乌鸡。
泰和乌鸡是泰和县特产,位列我国四大乌鸡之首,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因其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驰名中外,年饲养量达1000万羽,产值突破56亿元,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金凤凰”。看似不起眼的小乌鸡,是如何“孵”出富民大产业的?又有着怎样的发展故事?咱们一起来看看。
从“难养”到“易赚”
科技改写泰和乌鸡命运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技术,泰和乌鸡特别难养,老是生病,死亡率很高,养好养坏全凭天意,而且养殖规模也很小,形成不了气候。”深耕乌鸡行业30年的“乌鸡痴心汉”彭建军告诉记者,要让泰和乌鸡产业有出路、有奔头,必须依靠科技力量,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
2010年,彭建军挥别破旧不堪的鸡棚,投入150余万元建起3栋标准化鸡舍,注册泰和县西昌凤翔禽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昌凤翔”),并聘请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专家为技术顾问,学习更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理念。如今,该公司已成长为泰和乌鸡种质资源一级扩繁场,年饲养种鸡16.5万羽、商品鸡15万羽,年销售乌鸡鲜蛋700万枚、种蛋180万枚,年产值达4800万元。
“多亏了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专家技术团队的帮助,我们泰和乌鸡的品质才能显著提高,现在根本就不愁卖。”彭建军感慨地说,10余年来,技术人员持续在遗传育种、提纯复壮、疫病净化、专用饲料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泰和乌鸡生产性能显著提高,鸡白痢和禽白血病阳性率降低了50%以上,雏鸡成活率超95%,企业发展动能明显增强。
“泰和乌鸡营养丰富,其肉、蛋、骨、皮均具备极高的食药用价值,但生长速度过慢、上市体重小、产蛋量低是它的缺点。”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武艳平告诉记者,在泰和乌鸡保种的基础上,该所通过专门化品系选育配套,提高种鸡产蛋率和商品鸡的出栏体重,提升养殖企业和农户的经济效益,促进泰和乌鸡产业发展。
2021年,泰和县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泰和乌鸡产业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经过数年的努力,该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泰和乌鸡专用饲料,于2023年5月1日正式投产。目前,这项创新成果已申请国家专利,并在泰和县多个乌鸡养殖场得到应用。
“真是科技改变生产力!使用这种专用饲料后,一吨饲料成本可降低25元,每只乌鸡年产蛋量增加5至8枚。我们公司年消耗饲料约2400吨,一年下来就能省下6万元,按5万只乌鸡的规模来计算,一年可至少增收30万元。”彭建军脸上是掩不住的笑意。
从田野到餐桌
让泰和乌鸡“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日,记者走进泰和县马市镇汪陂村,只见平坦宽阔的田野上,几头黄牛在悠闲地吃草;抬眼望去,武山苍翠欲滴,山峰形似马鞍,这里就是泰和乌鸡的发源地。步入武山脚下的泰和傲昕乌鸡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傲昕公司”)原种场,“盒马直采基地”的字样十分醒目。
“不饮武山水,不是武山鸡。”一方水土,育一方特产。泰和乌鸡之所以独特,与发源地泰和武山的水土环境密切相关。经科学验证,离开原产地养殖的泰和乌鸡种群三代以后其外貌特征会逐渐发生变化,乌鸡的口感、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也会相应下降。
俗话说,苗好三成收,种好一半功。“种质资源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泰和乌鸡的品质高不高。”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博士李文涛一语中的,“这些年,我们在遗传育种、疫病防控、饲料研制、科技保鲜等领域开展研究,以此提高乌鸡的繁育水平、营养价值,降低养殖成本,助力泰和乌鸡走向全国消费者。”
2024年9月,该团队研制出泰和乌鸡“分子试剂盒”,通过“分子芯片”可进一步鉴定泰和乌鸡基因,绘制纯种泰和乌鸡基因图谱和重组图谱,有助于持续筛选制种、提纯复壮。
如何让更多消费者吃到更新鲜、营养的泰和乌鸡?带着问题,李文涛等人又开始了探索。“今年,我们研制出一种分子保鲜膜,经专业封装、储存后,泰和乌鸡保鲜时间能比以往多延长1至3天。”
傲昕公司原种场场长黄燕明告诉记者,2023年6月,泰和乌鸡上架盒马鲜生门店,傲昕公司成为其唯一供货商;2024年4月,“盒马村”正式落户泰和,在傲昕公司设立直采基地。“目前,泰和乌鸡的冰鲜产品、冷冻产品月销量超2万只,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销量还在逐步上升中。近期,傲昕公司已与山姆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未来中高端消费市场将是我们的主攻方向。”
据泰和县泰和乌鸡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尹睿介绍,为提升泰和乌鸡整体品质,泰和县加快制定完善泰和乌鸡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建立涵盖养殖加工、安全把控、流通包装等环节的产品标准体系,搭建了泰和乌鸡(蛋)产品溯源监管平台,让每一只泰和乌鸡、每一枚泰和乌鸡蛋都能清晰溯源。
从“笼养”到“林下”
生态养殖助农民捧上“金饭碗”
位于泰和武山脚下的中国泰和乌鸡基因库,绿树成荫,风景秀丽,颇有种现实版“绿野仙踪”的味道。
“这里占地3218亩,除水库和稻田外,其余全部种上了樟树、桂花树、油茶树、松树等,植被覆盖率超90%,为原种泰和乌鸡提供了一个五星级生态园区。”泰和县汉君雄实业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张明顺向记者介绍。
2015年以来,在中国家禽所和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的帮助下,该公司泰和乌鸡的种质资源、育种能力不断提升,并摸索出一条无药无抗饲养泰和乌鸡道路,为上海某公司深加工滴鸡精、蛋黄粉、软黄油等食品提供优质原材料。2023年,公司营收超2000万元,净利润超500万元,解决了100余人的就业问题,带动50多户农户增收。
一栋栋“乌鸡别墅”零星散落在林中,一只只洁白的泰和乌鸡正欢快地觅食。在泰和县禾市镇,井泰蓝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云伟告诉记者,该合作社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发展林下养殖380余亩,每年出栏量不低于3万羽,年带动116户农户养殖泰和乌鸡20万羽,每户可增收4000多元。
“树木能为泰和乌鸡提供遮荫、栖息的场所,泰和乌鸡能在林间捕食蚯蚓、青蛙、蚂蚱等,有效补充动物蛋白,它产生的粪便又能快速补充土壤养分。与笼养的乌鸡相比,林下养殖的乌鸡肉质紧实、口感鲜美。”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副站长王景升说,近年来,他带领团队探索“江西泰和乌鸡林下生态养殖系统”模式,2020年1月被评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目前泰和林下乌鸡养殖规模已逾20万羽,推广应用面积约5000亩。
“一只笼养的乌鸡利润只有8至10元,而林下养殖的乌鸡利润能达到30至50元,翻了四五倍呢!”王景升介绍,近年来,该团队通过引进杂交构树、研制乌鸡饲料来降低企业和农户的养殖成本,提高乌鸡的肉蛋品质。
截至2024年6月底,泰和县乌鸡饲养量618.2万羽,出栏量502万羽,乌鸡蛋销售量达3680多万枚。全县共有规模化乌鸡养殖企业69家、加工企业20家,涉及乌鸡酒、乌鸡白凤丸、乌鸡调味品、乌鸡果冻布丁等8大系列140多种产品,2023年总产值超56亿元,泰和乌鸡已日渐成为乡村振兴的“朝阳产业”和农民致富的“金饭碗”。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或带有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
2、本网未标有“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的作品均为转载稿,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