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林芝市朗县小苹果变“金果子” 映红群众“致富路”
发布人:王珊 谢筱纯 发表日期:2024-10-10 10:39:11 来源:西藏日报
近年来,林芝市朗县立足特有的雅江干热河谷气候,将苹果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积极打造沿江三镇(仲达镇、朗镇、洞嘎镇)苹果种植带,按照“调优、扩量、强技、延链、创牌、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逐步构建“种植—贮存—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格局,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劲头更稳更足,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小小红苹果已然成为朗县的“致富果”“生态果”“科技果”。
探索多元种植,从“种得出”向“种得好”转变。为补齐朗县“山多地少”短板弱项,积极探索“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相结合的多元化种植模式。高标准基地种植,打造高标准林果种植基地972亩(滚麦村435亩、巴基塘402亩、托麦村135亩),培育维纳斯黄金、南迦、黑钻等抗逆性强、果品优质、丰产稳产的新品种3.5万株,有效解决本土部分果树树龄老化、品种单一、果品品质和效益不高等问题,通过培育“名、特、优、新”高端品牌,不断满足果品市场消费需求,推动苹果产业供给侧改革。化零为整规模种植,整合利用低效农用地、撂荒林田地3878亩,通过土壤改良、农田+林果套种等方式,集中连片种植红富士等市场主流品种13.5万株,有效盘活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实现土地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使一片片荒山荒地逐渐变成“花果山”,变成带农增收的“金山银山”。坚持以农户为主体,鼓励各村释放庭院土地资源生产潜能,发展以苹果种植为主的庭院小微产业,让农家小院变成种植田、水果园,目前有近2000户群众在自家庭院种植苹果,种植规模约5000亩、10.5万株,“庭院经济”真正成了农牧民群众致富增收的“聚宝盆”。
聚焦科技赋能,从“传统果”向“科技果”转变。培育高素质“新农人”,积极探索“农业农村部援藏+科技服务团+村(镇)+农户”的育农新模式,借助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优势,与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全产业链专家团队建立科技帮扶关系,充分发挥县级“三区”人才、土专家、科技专干、科技特派员等人才力量,组建科技服务团,以“基层点单、专家(服务团)接单”的方式,提供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法良种直接到田、科技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直通服务65场次,惠及农牧民6000余人次。推广绿色生产“新技术”,在朗镇巴热村打造“产、学、研”一体的高标准现场教学示范基地,邀请农业公司技术人员探索实施“果—畜—肥—果”生态循环生产模式,推广应用矮砧栽植、水肥一体、果园套种、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通过节水灌溉、化肥减量替代、农药减量增效、落果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处理走出一条高效、清洁的苹果生产之路,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配套冷藏保鲜“新设施”,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区域农产品品牌生产区建设,强化支持政策衔接,完善设施节点布局,今年投资2500万元,在县城建成总库容量6000吨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为全县鲜活农产品仓储和四季保鲜保供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朗县苹果实现“一季鲜”到“四季鲜”的转变。
畅通销售渠道,从“卖得出”向“不愁卖”转变。创建区域品牌,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原则,积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朗香缘”,构建朗县苹果等重要农产品线上、线下品牌传播体系和商业营销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提升朗县苹果品牌核心竞争力。与“阿佳旺姆”等专业直播团队合作,采取现场直播、短视频推介等方式带货,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销售渠道。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直播带货50余场次,有效订单1000余单,销售苹果2万余斤。依托县属国有企业,大力推行农产品订单式收购机制,按照均价3元/斤的保底价进行收购,有效解决农牧民群众农产品销售后顾之忧。依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与内地企业对接,开发苹果酒新产品,兜底收购个头小、品相差、市场上无法直接销售的“小苹果”,实现合作社发展与促农增收双赢。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或带有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
2、本网未标有“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的作品均为转载稿,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